又是一年粽飄香

五月初五,端午節(jié),在我的老家,算得上是一個不小的節(jié)日——尤其對于我們那一代的孩子而言。多年后想來,各式各樣的粽子代表的不僅僅只是美味,其中也裹滿了干凈而純粹的童年時光。
  五月初三,恰巧村里逢集,為了給我們打牙祭,母親會去集上買幾斤糯米和幾捆粽葉,回家把粽葉攤開浸在一大盆清水里。我總是心急,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跑去察看葉子是否已泡到松軟。
  五月初四午后,母親搬一個板凳坐在院子里的樹蔭下開始包粽子,陽光透過樹蔭懶懶地照過來,斑駁而通透。母親面前放著幾只盆子,一只放泡好洗凈的粽葉,脈絡清晰,寬大翠綠;還有一只放淘好的糯米,另外小盆里放著諸如花生、板栗、紅棗之類的點綴,夕陽下幽幽地泛著五顏六色的光。這個時候,母親常常是沉默的,她將粽葉攤在掌心,層層壘疊,平整后放上適量的糯米,再層層裹起,極短的工夫,兩只四角玲瓏、扁扁長長的雛形便出來了,而我的任務便是坐在她旁邊,幫她拿著這些剛剛包好的“半成品”。末了,將這兩只同樣大小的四方體“面對面”相擁,系上草繩,一只完整的粽子便制作完成了。
  晚餐后,母親把炕上的被褥席子全部撤掉,利于高溫后的散熱。然后將包好的幾十只粽子放到鍋里,添上水,便開始煮,當然,在這個節(jié)日里,雞蛋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。我會安心地坐在一邊等著,常常等不到粽子煮熟,便會沉沉睡去,夢里夢外都是粽子濃郁的香味。
第二日醒來時,手腕就已經(jīng)戴上了由五根不同顏色的絲線擰在一起而成的五絲。顧不得多想,起身往廚房奔去,剛踏進院子,便聞到了清清香香的味道,定眼一看,是父親采得一些草藥在煮水,據(jù)說用這樣的水洗澡洗頭發(fā)能確保皮膚在夏日不起痱子。
  廚房里,母親已將粽子和雞蛋擺在了餐桌上。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只,三下五除二撕掉外面層層粽葉,某一側,已露出了嫩黃的糯米。蘸著紅糖,一大口一大口,吃得起勁。酒足飯飽時,手上和嘴巴上已被糯米糊了厚厚的一層,粘稠僵硬,動彈不得,飛奔到洗臉盆邊,一頓“洗刷刷”方才能夠解決問題。此后幾天,粽子與我形影不離,母親常提醒我說,粽子不易消化,不能多吃,那時哪里肯信服,不吃個過癮怎舍得停下。長大成人,也終于明白“美味不可多貪”的道理。
  端午節(jié)過后第一場雨到來的時候,要將戴在手腕的五絲剪斷扔在水里,據(jù)說這樣,五絲能變成蛇,護衛(wèi)田里的莊稼。往往這時,家里的粽子也被吃得差不多了,只好耐心地期待下一年的端午節(jié)。
  這幅畫面,直到今天仍然沒有改變。端午節(jié)前夕,她打來電話問什么時候回去,要張羅著包粽子。粽子上桌,我們吃起來,卻再也沒有當年的風卷殘云了。所謂人間至味,總是與記憶里的那些食物有關,那些年的粽子啊,始終藏在心里,飽滿厚重,每每想起,仍然唇齒留香,不減當年。
(張守艷 作者為集團行政中心文宣部員工)